今天是2024年04月21日 星期日

齐鲁文化

青岛李村大集:饱经400年沧桑今成非遗

关键词: 来源: 发布时间:2013-04-12 14:48:00

历经400多年辉煌依旧

青岛,说起过年赶大集,许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赶李村大集。不仅是因为它东西齐全,价格便宜,更在于其浓厚的民俗文化已经深深植根在岛城市民的心底,在露天集市越来越少的现在,李村大集的人气却一直未减。说到李村大集的人气儿,李沧文化馆吴娟馆长表示,李村大集的历史最早文字记载见于明朝万历版的《即墨县志》,在其中的建置篇上有这样的记载:“市集,在乡十二。李村在县南六十里。”据此可知,在明朝李村大集已经是乡间十二大集之一。1928年刊《胶澳志》记载:“李村,距青岛市三十里地,当李村河之中流,为四通八达之地,乡区之交通路线,悉以此为中心点。村贸易亦聚于是,河崖有市集,每逢阴历二、七。乡民张幕设店,米面、布匹、木器、家具乃至家禽等应有尽有,临时营业恒得千数百家,集会人数二三万。”民国十五年(1926年),李村常住人口为1958人,为市属乡村之中枢,凭借重要的地理位置,至建国前李村大集已跻身山东省四大乡村集市之一。到现在李村大集已经发展成为李村商圈乃至整个青岛市著名的综合性市场。

饱经沧桑今成“非遗”

400多年的时间里,社会在进步,李村大集也在发展,吴娟告诉记者,原本李村集主要集中于李村河东桥与西桥之间宽约80米的河滩上,现在规模日益扩大,沿李村河床向东西延伸,从东边的东李村至西边的杨戈庄,绵延约3公里,摊位也已经达到了上万家。但李村集的发展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吴娟表示在一些特殊的时期,李村集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甚至已经走在崩溃的边缘,在上世纪60年代初3年严重困难时期,李村大集曾作为 “黑市”被取缔,加上那一时期农村自留地被取消,家庭副业被禁止,大集交易品种明显减少,之后大集作为城郊最大的自由市场,极大补充了短缺经济中的城市供应量不足的问题。在之后的10年里李村大集又一次进入黑暗期。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李村大集才终于迎来爆发期,政府大力发展地方民营经济,出资对集市环境进行改造,大集的交易量每年数倍地增长,李村集逐渐成了民间贸易的龙头和连接青岛城乡贸

易不可缺少的纽带。因其特殊的历史地位,2012年李村大集成功入选青岛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周边民间文化集聚地

说到大集的价值,吴娟认为衡量李村大集的价值不能只从其经济价值考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李村大集就是李村及周边地区的民间文化集聚地。从李村大集建成之初,集市上就有各种民间文艺活动与演出,柳腔戏是这里群众喜爱的戏曲,如今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山东快书也在这里发迹,除此之外,拉洋片、变戏法、打渔鼓、打莲花落、练把式卖艺的比比皆是。李村周围村子里的秧歌、锣鼓、高跷、彩车等更是远近闻名。

年交易额超过5亿元

在没有商场、超市等现代化交易场所之前,人们的日常交易主要就是通过集市,由于规模庞大,地理位置优越,李村大集在带动周围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李村大集交易的品种十分广泛,从服装鞋帽到瓜果蔬菜,从五金建材到农机农具,李村大集的商品种类几乎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李村大集每集的人流量超过10万人,到了年末人流量更是超过20万人,年交易额已达到5亿多元,年上缴各种税费400余万元,这一数据远远超过岛城其它集市。


首页

地址

电话